(資料圖)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著、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川匯流:各民族是如何走到一起的》(簡稱《百川匯流》)正式與讀者見面。該書從中國國家博物館浩如煙海的館藏珍品中精選出近百件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的文物,以“百川匯流,中華一家”為鮮明主線,全景式、實證性地展現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波瀾壯闊歷史進程。
該書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領銜,組建作者團隊,并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院長陳煜擔任執行主編。全書上起遠古時期文明孕育階段,下至新時代以來“中華民族”概念正式寫入憲法的重要時刻,共56篇文章,涉及石器、玉器、金銀器、錢幣、陶瓷、璽印、絲織品、石刻、碑帖、文書、檔案等多種門類的近百件文物,通過對這些珍貴文物的多維度解讀,系統展現出各民族間由松散到緊密、由多元趨向一體,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密不可分的強大認同,讓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認識中華民族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演進規律。
作者團隊基于深厚的學術積淀,將嚴謹考據轉化為通俗的語言。從史前時期的大三棱尖狀石器、河姆渡骨耜中解讀中華文明的起源,在秦漢時期青銅量器、“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中展現大一統格局的奠基及人們對國家安寧的向往,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萬歲千秋神鳥畫像磚、馬頭鹿角形金步搖等文物中解讀南北文化的密切交流與互鑒,透過隋唐五代時期的北庭都護府殘文書冊見證西部邊疆的開拓、鞏固與發展,于明清時期的《東寧陳氏番俗圖》冊和《皇清職貢圖》卷中展示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服飾文化和生活場景,利用近現代《鎮南關大捷圖》、西藏人民抗英的武器等文物揭示各民族在危難時刻“生死與共”的命運紐帶,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喀什市第一次全國基層選舉時的選民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表決票中見證各族人民如何進一步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可以說,這本書真正實現了“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
同時,書里配有大量精美的文物圖片,加上詳細的解說文字,使得讀者在欣賞文物之精美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全彩印刷的近百幅高清大圖纖毫畢現:紅山玉龍、人形青銅燈、“單于和親”磚范、合背“永通萬國”銅錢、北庭都護府殘文書冊……一些文物即使在博物館也難得一見,本書皆以博物館級標準呈現,讓讀者足不出戶,即可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中華文明深度游。這些穿越時空的物證,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最堅實的歷史錨點,見證了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文明基因。
通訊員 徐蓉暉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