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頓商學院的教授提出了一個“成功金字塔”理論。
把金字塔分成三層,對應三種人。
1.給予者。
(資料圖片)
2.索取者。
3.折中者。
最幸運的是,是給予者,自己過得好,還常常幫助他人,孝順長輩。父母期待孩子變成這樣的人。
可悲的是,很多孩子變成了索取者,連折中都做不到。
為什么會這樣?不是孩子天生這樣,是父母的教育失敗,讓孩子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從而不得不長期向父母索取。
特別是父母到了四五十歲,此時的孩子從青年到成年,從原生家庭走向獨立。孩子受到什么教育,決定了轉型是否成功。
給孩子造成悲劇的父母,身上有5個特征。
我的兄嫂,大概因為自己只有姐妹,沒有兄弟,就導致很期待有兒子。
農村人,有重男輕女的傳統,不奇怪。
自從侄子出生之后,兄嫂就厚愛有加。買品牌衣服,送到藝術班,有很多很多的玩具。
侄子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兄嫂才意識到:“成績太差,要變成沒出息的人。”
到了期末考試,兄嫂一看到通知書,就說:“你看看你慧姐(兄嫂妹妹的女兒),不僅學習好,還會幫助爸爸媽媽干活......”
侄子眼淚都流出來了:“你沒有看,我的數學這次及格了?”
是的,以前很少及格的數學,這次及格了。但在兄嫂眼里,算什么呢?
做母親的兄嫂,愣了一會,擠出幾個字:“還要努力。”
有一次測驗,侄子的語文,破天荒拿到了九十分。兄嫂看看,淡淡地來一句:“你啊,買豆腐,還缺一角。”
侄子想要解釋,為什么自己錯了十分。兄嫂轉身,做飯去了。
當侄子到初中,就成為了大家庭里,最被嫌棄的人。每次聊 孩子讀書,侄子就是一個“反面教材”。
作為大人,在心目中,有一個孩子的“完美角色”。而孩子,卻永遠都不會完美。
作為大人,總是覺得自己有“絕對話語權”,如果孩子不認可,就是不聽話,胡來。
不被大家看好的侄子,初中畢業,本地的職校都沒有考上,就去讀長沙的私立技校。花錢多,還什么都學不到。
離開學校,侄子茫茫然,干啥都不順,還沒有開始,就被貼標簽——這你也干得成?
與此同時,大家又指責侄兒,總是在家里啃老。
捋一捋,父母身上的特征就出現了。
第一個特征:眼不見孩子的“優點”。
第二個特征:嘴不言孩子的“好處”。
第三個特征:耳不聽孩子的“心聲”。
第四個特征:手不與孩子去“擁抱”。
第五個特征:心不想孩子的“感受”。
孩子在父母的面前,一直遇冷,卻礙于家庭角色,不能夠反抗。那就只能帶著寒冷,失望地學習、工作。成績差,工作積極性不高,都是必然的。
繼續往后看,孩子找對象了,也不被父母認可,只是被挑剔。那孩子的人生,算是毀掉了。
做有溫度的父母,孩子才會幸運。
教授李玫瑾,在書中寫過自己的育兒故事。
一家人閑著時,她剝開一個橘子,給了女兒一塊,讓女兒送給奶奶。
一開始女兒不樂意,但在她的堅持下,女兒還是送了。
奶奶很高興,表揚了幾句。
后來,讓女兒分別送一塊給爺爺、姑姑、爸爸......
再剝一塊,李玫瑾說:“這是給你的。”
意外的是,女兒把橘子,放到了李玫瑾的嘴里。
你有沒有想到,這就是“表揚的力量”。孩子在被鼓勵之后,發現自己的行為太棒了,就一直做下去。
父母的嘴里、手上、眼里、心中、臉上、耳朵里,傳遞了溫暖,孩子就信心百倍,做什么都會成功,會更好。
孩子得到父母的信號,都是認可、表揚、支持、親密。生命就在春風里成長。
一個好孩子的形成,可以是從衰敗走向勝利,也可以是從“順利走向順利”。父母最應該用后者。
一是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并且毫不掩飾地說出來。
二是要注重角色換位,父母不要高高在上,和孩子對等,朋友一樣溝通。
三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有很多的缺點,但都看得慣,不礙眼。
四是常常給孩子擁抱,特別是孩子失敗的時候,擁抱比語言更有用。
溫度在孩子、父母之間傳遞,多傳遞幾次,就會成倍增加。孩子帶著信心生活,肯定能夠獨立。
寫在最后。
有個網友,在茫茫然一段時間之后,發出肺腑之言:“不要認為,孩子到了18歲就可以不養。如果孩子沒有能力,父母就應該一直養下去。”
但凡廢掉的孩子,起碼有90%的原因,歸結于“被父母養廢”了,從來沒有一個孩子,一出生就不行。
如果有一天,父母發現孩子糟糕了,第一時間就自省,“我”哪里錯了?需要如何改正?
所有能夠爬上金字塔頂端的孩子,都有父母在低處托舉。
低處的父母,沒有很多很多的錢,但一定有很多很對的愛。
作者:布衣粗食。
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