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1月7日,“6630請回答!(第2季)”實踐成果匯報會在福建理工大學旗山校區成功舉行。該校人文學院新聞學專業師生,通過現場直播、創意攝制多模態系列視頻、數據新聞等形式,聚焦福州中軸線上的冶山春秋園、西湖公園和三坊七巷,并創新應用AI技術,在千年文脈與煙火日常的交織里,解鎖閩都文化的獨特魅力。
采訪逛三坊七巷的外國友人。李睿鑫 攝
福州中軸線的歷史可追溯至漢冶城時期,歷時兩千余年,逐步定型為北起屏山,沿鼓屏路、八一七路,過閩江直至煙臺山,南北約長6630米的城市核心線路。在為期2周的新聞傳播實踐活動中,130多名師生行走在福州中軸線上,用腳步丈量福州的歷史文脈,并采訪了大量游客、市民以及非遺傳承人,用鏡頭捕捉中軸線上的建筑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活之美。
學生在西湖盆景園直播。丁心怡 攝
7日上午的現場直播中,24級新聞學子兵分多路,分布在西湖公園的柳堤、宛在堂、開化寺、西湖書院、桂齋……,以及歐冶池、詩詞碑林、唐代馬球場、林則徐出生地、能補天巷等30個直播點上,擔任出鏡主播,為觀眾生動呈現了西湖公園和冶山春秋園里人文薈萃的景觀、名人故事、古今人文墨客留下的詩句楹聯,還有當下市民晨練、對弈、合唱練聲、賞菊、游玩的身影。有的同學還巧借AI動畫,在直播墊片中,讓沉寂千年的唐代馬球場遺址再現往日輝煌,將“能補天巷”的名稱由來演繹得生動傳神。
學生在西湖公園的桂齋直播。丁心怡 攝
23級新聞學子圍繞“千年坊巷 活態虎糾”的主題,通過《1分鐘冷知識》、《名人尋蹤》、《AI微短劇》、《巷子里的古早味》、《非遺技藝》、《市井百態》等欄目,折疊三坊七巷的歷史與日常。為了打造更好的傳播效果,學生們還將AIGC技術巧妙融入到視頻作品制作的各個環節中。通過智能圖像生成,穿越歷史長河,“復活”林則徐、嚴復、冰心、吳石等歷史名人,再現重要歷史瞬間,重現古代坊巷間繁華的市井生活;通過智能語音合成技術,讓視頻講解變得更富有感染力。坊巷實拍與AI生成畫面、語音的無縫融合,讓以“半部中國近代史”的名號享譽世界的三坊七巷用更加鮮活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參觀林則徐出生地。詹華菲 攝
俯瞰三坊七巷。李睿鑫 攝
“6630請回答!”系列創意傳播活動,是福建理工大學新聞傳播類實踐課程改革的勇敢嘗試。2024年11月,福建理工大學新聞學專業師生根據福州中軸線的全長,設定了“6630請回答!”的直播口號,開啟了福州中軸線第1季創意傳播活動。在老師們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在新聞學子們的團隊協作下,讓福州中軸線穿越時空“古今折疊”,這不僅是閩都文化的鮮活傳播,也是新聞學子將專業知識落地實踐的生動注腳。(通訊員 石雨澤 寧海榕)